急诊科建设管理方案(急诊科科室建设)
挂牌分诊急诊门槛
1、在急诊室,传统的“先来后到”原则不再适用,尤其是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举办的中意心肺复苏和急救学术大会上,急救专家们讨论了如何更有效地分配急救资源。十年前,急诊服务设置了一定的门槛,例如,轻度感冒患者体温低于39度可能无法立即得到诊疗。然而,随着急诊室规模的扩大,病人可以更自由地寻求医疗服务。
2、二级属于比较危重病人,比如严重的脑外伤复合伤、心梗等。三级属于急症病人心脏病人,比如病人发烧到39度,同时存在有明显的肺炎,呼吸急促,还有像磕破头流了很多血需要急诊处置。四级属于轻症病人,比如目前病人还没有急性的发展病的情况,但是自己很急,而这一类病人就属于轻症病人,可以介绍到门诊就诊。
3、适宜挂急诊的范围通常包括以下几类。患急性发热性疾病,体温一般在38度(腋下)以上者;有的病人全身症状明显,有一定痛苦,体温虽然不到38度也可以急诊处理。严重喘息、呼吸困难者。各种急性出血患者。各种急性炎症造成痛苦者。昏迷患者。
医院急诊医学科建设管理规范内容简介
1、该规范明确了急诊医学科的设立要求,规定了必备的设施设备、人员配置以及服务流程,着重强调了急诊医疗的专业性和时效性。它旨在确保医疗机构在面对各类紧急医疗情况时,能够迅速、准确、有效地进行救治,最大程度地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权益。
2、第一条 为规范医疗机构急诊科的设置,加强管理,提高急诊医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第二条 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急诊科,并按照本规范建设和管理。第三条 医院急诊科是社会急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院内急症救治的首诊场所。
3、《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对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急诊科的硬件设置、人员配备、科室管理、检查评估等作出了规定,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对急诊科的指导和监督,医院加强对急诊科的建设和管理,以提高急诊科急救能力和诊疗水平。
4、在科主任领导和上级医师指导下,负责本科一定数量急诊病人的诊疗、急救工作。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负责本科急诊急救值班工作。认真执行首诊医师负责制,严格遵守急诊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密切观察急诊留观病人病情变化,力求尽早明确诊断,及时治疗抢救。遇危重疑难病例,及时请示上级医师或申请他科会诊。
5、急诊科基本的设置应包括预检分诊处、清创缝合处、重症、急诊收费室、隔离室。急诊医学科(室)或急诊医学中心是医院中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是所有急诊病人入院治疗的必经之路。
急诊科专科护士准入制度目的
1、提高医师素质。为加强急诊科管理与持续改进,提高医师素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卫医政发《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09版),落实急诊科医师资格、注册护士独立上岗与技术能力授权管理,特制定急诊科专科护士准入制度及流程。
2、态度目标:遵守医院及科室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2尊重病人,关心体贴病人,为病人着想,无病人投诉发生;3工作积极主动,态度认真负责,虚心好学,无差错事故发生。
3、进修目的:提高业务素质;增强法律意识、 加强工作责任心;完善规章制度落实核心制度;强化护士服务理念。进修要求:必须具有卫生行政和教育部门认定的医学院校护理专业专科以上(含专科)毕业证书;必须通过全国护士执业资格准入条件取得护士执业证书。
4、⑨ 由护理教研室确定急诊专业护士准入条件,并在护理部领导下组织进行相关理论、专业技术和院前急救能力考核。成绩合格者,经护理教研室审核准入后,方可独立从事急诊专业护士工作,并享受急诊专业护士的有关待遇。
5、急诊科护士进修的目标在于全面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临床能力。态度目标方面,进修人员需要严格遵守医院及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保持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尊重并关心每一位病人,虚心学习,避免任何差错和投诉的发生。
6、安全与协作:在急诊科,时间和救治效果往往是至关重要的,护士具备丰富的急救与监护经验,并在病人的生命体征监测、基础照护和整体协调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护士的参与可以极大地提高医疗安全性和救治效率,加强协作配合。